第(2/3)页 而且荒原百里鸟无人烟那地方怎么去啊? 难道自己过去也跟游牧民一样,天天放牧不成吗? 这老百姓们肯定不干呀,你看北元那些牧民们日子过得多么凄惨啊,连衣服都没有,他们可不想过上那样的生活。 虽然在中原苦是苦了点,有的时候收成不好还要挨饿,但起码不会像北元那样,年年都没有盼头啊。 中原的老百姓们,一听说北元这边也需要移民了。 一个个都没有什么兴致,也没有积极性了。 不过他们这样的情况早就在朱启的意料之中了,而朱启是干什么的?对于情报可是拿手的对于舆论更是拿手的。 所以朱启早就提前准备好了宣传的材料了,这草原上的优惠力度自然要比云南还大的。 只要愿意到草原上进行开荒的,那么可以免税10年,除此之外在草原上,所有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。 而且国家这边还提供种子和工具,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,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城市和村庄等等。 可能有人要问了啊,给这么多好处,大明有这么多财政,可以支撑这些老百姓吗? 如果中原地区几千万的老百姓都过去北元的话,那肯定是没有这么多钱的。 但朱启早就已经考虑过了,即便是自己拿出这些材料来宣传,恐怕愿意去草原的汉人,也不会超过几十万或者百万的。 能达到三十万,那都已经是预料之外的事情了。 而且还不可能是一年就达成,恐怕得往后的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,才能够慢慢把移民给填过去,所以朱启并不觉得财政会有任何吃紧的情况。 更何况朱启也,并不打算用草原上,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作为税收。 因为朱启更重看重的是海外贸易的税收,老百姓的粮食说实话产量不大。 而且能够补的税收,也并不是很多,比起老百姓身上的那点点粮食,倒不如把目光放到那些商人或者是外国去,比较合适呢。 朱启就是这样干的,而朱元璋对于这些事情是非常信任朱启的。 自然是按照朱启的建议来做的,所以那些中原的老百姓们原本还不想去草原,但一听到朝廷给的条件居然如此丰富,一个个的也都是动了心思了。 但也只是动了心思,要真要下定决心去草原生活,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下的。 即便是给了这么丰厚的条件,后代也可以免费的读书,甚至国家还提供各种工具和建筑材料。 但这些福气也得有命去享用才可以呀。 在云南杀人的也只是瘴气,但在草原上害死人的可就多了。 像游牧民们他们也不知道什么个态度,万一自己过去,人家抢劫自己的时候还得过长城,现在自己送上门了,连长城都不用过了。 指不定哪一天拿着弯刀就把自己捅死了,你说对不对? 更别说野外那么多的野兽,实在是让人不放心啊。 而朱启也早就考虑到老百姓们,心里面所想了,所以一开始移民的目标就不在草原深处了。 而紧挨着长城在附近建造一些城镇,这才是那些中原老百姓们最先开始居住的地方。 等到草原靠近长城的地方,土地都分完了,再慢慢把他们往草原深处给挪动。 当然这移民必须得跟着水源来,水源哪里多哪里就建城市,如果哪里没水源,那肯定不能去建城市,找虐的。 大明这边的移民计划非常的完美。 而中原老百姓们虽然一开始没什么兴致,但架不住给的太多了。 所以断断续续的也有不少人报名了,仅仅一个月的时间,全国各地都有将近三万人的报名人数。 这已经大大超出预期了,而朱启也不再多等,很快就命令将这三万人往草原上面送,这三万人都是第1批开荒者。 他们过去自然是先开垦荒地建造房屋,先定居下来,才能够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呀。 而这连续不断的移民之后,连带着原本已经拥挤起来的中原地区又变得开阔了起来。 而那些农民们有更多的土地耕种,也有更多的荒地需要他们去开垦,有土地,自然就有生育的欲望。 一个个的都开始在家里造小孩了,再加上朱启新种植的文明三宝产量那么高,实在是人口的大保障。 而大明的人口增长自然就代表着国力上升,毕竟在这个年代人力就代表着国力。 第(2/3)页